一是印刷版的对联字体端正,颜色丰富,悦目。
二是会写毛笔字的不多,写的好的更是凤毛麟角,所以写的不多。
不过个人觉得还是倾向写的,印刷的少了神韵,缺风骨,千篇一律。写的呢,字如其人,从字中也可以了解一个人,风格不同,更添赏趣。
春节贴对联,喜庆,也是传统,在七八十年代前都是人工写,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会写毛笔字的,而且写得也很好,也很受人尊重,随着社会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现在也是家家贴对联,但十副队联有九副队联都是机器印刷制造的,一,主要是省事,有花边好看,二,现在学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春节贴春联,门户上贴上一幅对仗式整、大红喜庆的春联,即给人一种新的一年迎祥纳福的感觉,又给人带来能够避邪消灾的美好愿景。
做为华夏大地特有的风俗,贴春联已经深深植入到千家万户的精神里。可是现在为什么人们对于贴春联的热情日益高涨,而写对联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呢?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。
一、书写习惯有关。第一个方面要与现代人的书写习惯有关。因为古人虽然说文化普及程度不如现代社会,但是当时读书人如果要写字,他只有一种选择:“毛笔”。不象我们现代有钢笔、圆珠笔、铅笔......多种选择。在过去,如果你毛笔字写的不好,真的会羞于对大家说你是一个读书人。
二、与多读古文诗词有关。古时看什么书?《哈利波特》?《福尔摩斯》?《时间简史》?真的不是!在过去,能识字的古人真的不多,他们也没有机会看这些有趣的书。他们基本是在看“四书五经”,把玩一下古人的“诗词”,讲的是一个押韵、韵律,平仄。试问现代人,有几个精通汉字的平仄、是否押韵?
三、与仪式感有关。古人对于春节真的很重视。做为一个农业大国,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也是一个节气。在新的一年里,庄稼的收成会是如何?老天爷是否能风调雨顺?......一堆堆希望与愿景在这一天统统爆发了出来。
去集市上请一张好红纸、请读书人写一幅好对子、回家全家都忙活起来。熬浆糊、打灰尘、贴春联。一家人站在大门前,看着那幅贴在大门上的喜庆对子,那颜筋柳骨,力透纸背的好字,由然而升的是一种喜悦与欣赏之情。
而到了如今,春联这种文化也成了商业化。春联由生产线上那一张张价位不同的红纸印刷出来,再由物流运输到了祖国各个角落。虽然人们热衷于贴春联的热情并没有减少,但是儿时那种贴春联的喜悦与惬意究竟还剩下几许?
现在科技先进了,用版印多快,而且还工整,所以不需要那么多人写了。
一個原因是圖省事兒;再一個是真正的本土文化理念在很多人的心裏逐漸淡漠。
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现如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,在春节期间仍然延续了贴春联这个好传统,好习惯,但手写春联却一年比一年少了,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,现代化国家的一切都是现代化的,春联可以用印刷品,做的质量非常高,比手写的要好得多,适合各种人群选择,而且购买价格还低,相对而言手写的就高得多了,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名人大家就更离谱了,还是购买印刷品的好。
为什么春节贴对联的人没有减少?
因为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,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贴春联,所以数量不会减少。
为什么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?
因为:
一、现在练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。
除了学校里开的那一节书法课偶尔练练字,除了报了书法班的学生练字之外,是不是还有几个学生在练字?而很多时候课程表上的所谓书法课只是挂着不开的,开了也是不上的。
出来社会工作的成年人,除了书法爱好者又有还有几个是练字的?而书法爱好者在千千万万的人中又有几个?
二、现在能写好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
综上所述,练毛笔字的人少,那么练好毛笔字的人就更少。我们一条村子就我一个人还在写毛笔对联,我们单位100多号人,就我和另外四个人会贴自己写的对联。
练字的人少,书法爱好者少,有的书法爱好者是不好贴自己写的对联的,因为字不够好。
三、现在的商家过年前会送对联
比如移动公司会送,比如保险公司会送。只不过这些对人都是印有广告商的标志的。
许多老百姓图的是实惠,有的贴就行了,干嘛还要去买?还要求别人写?
四、现在各地的文联书协过年前会送对联
书协会员写的对联通常还过得去,又是免费送,老百姓当然乐得要。既然每年都可以领免费的对联,哪里还有必要去买去求别人写对联?
于是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幸好各地还有好些人像我这样坚持自己写对联,坚持贴写自己的对联。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。
设想一下,若家家户户的门上贴的都是印刷品对联,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!
附上自己对自己写的对联。
为什么春节贴对联的人没有减少而写对联的人越来越少?在春节贴对联家家都贴、但在豫东贴对联有种民俗,首先贴对联、要去买对联,而在豫东叫请对联,过春节是个喜庆的日子!一、但在豫东还有过节不贴对联的,就是谁家父母因病过世了,这样就三年内不贴对联,以表示对家人的怀念!过三年后在贴对联。二、所谓对联就是内容象征着国泰民安、幸福吉祥、丰收景象,福、寿,阖家欢乐!但都是整体印刷出版的,不像以前都是请民间书法爱好者写对联,到过节时,或者谁家有喜事都要请人写对联,在八十年代前都是请人写对联,随着社会发展请人写对联的越来越少了。三、社会越发展越进步、国家越提倡人民文化生活提高,现在老子故里倡导文化下乡、文化下基层活动,我县书法家、书法爱好者不定期下乡义务写春联、对联,特别是给老年人写福、写寿,好多已经被民间收藏了,这样的活动在老子故里,明道宫、太清宫景区、经常开展义务写对联,送福活动,随着书法爱好者的增多,大家追求民俗文化写对联的也会越来越多。
首先来说说“贴春联没有减少”的问题。估计这些年,没有人统计过贴春联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。但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,城市里卖春联的地方挂得十分热闹,围观的和买的人却相对较少。农村的集市就要好很多,常常会有拥挤的购买场面出现。究其原因,一是受居住环境的影响。城市的高楼大厦中,一层居住一两户,两三户,相互能看见门的也就一两户,有些门与门中间的间隙还非常小,只能贴一幅春联甚至一幅也贴不上。为了不影响美观,或者不影响邻里关系,大家选择不贴。二是年轻人对春联情结的淡化。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贴春联,也不知道贴春联的意义,他们觉得贴不贴都没有什么关系。
再来回答“写春联的为什么少了”的问题。一是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,写得好的人更是凤毛麟角。且不说毛笔字,就是钢笔字写得好的人也越来越少了。原因在于电脑的普及,打字越来越方便,速度越来越快。对大多数人而言,“写字”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。二是印刷业的繁荣。大批量的规范化的生产变容易了,愿意慢慢写字的人也就少了。尽管印刷出来的字体千篇一律,缺乏感情色彩,但是就春联而言懂得欣赏的人又会有几个呢?无论如何,春联作为春节文化的一部分,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,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希望它不断的继承和发扬,并且越来越繁荣。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地努力,同时每年过春节的时候,以实际行动引导并教育我们的下一代——“贴春联很重要,不贴春联就少了过年的氛围”。
另外,我还想在这里做一个调查。大家一起来做吧。你们家过年贴春联吗?为什么?
春节贴对联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,这个仪式已经深深印在华夏儿女,而且春联起源于古人辟邪保平安的心理,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祈愿,所以贴对联的人不会减少。
但是呢,毛笔字已经从实用性变成了艺术性,现在家里有文房四宝都很少了。春联要求的书法造诣不是很高,只要工整好看就好,然而现在书法能拿得出手的人又能有多少呢?
其实想起以前,一条小巷,一个小村,大家总是请人帮忙写春联,那时年味已经起来了,大家都其乐融融。但是现在生活节奏太快,回家一个来回,都行色匆匆。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生疏,别说请人写对联了,有时人都不知道对门的邻居是谁。我觉得贴印刷的对联很板正,但是少了以前的年味!